全域智慧旅游概念和以及发展历程?

admin 0 2024-06-07

全域智慧旅游概念和以及发展历程?

全域智慧旅游是指通过深度整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所有智能设备和信息平台的数据链路,促成大数据形成,推动景区、旅游集团、行政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旅游产业高度智慧化,全面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真正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旅游生态系统。

历史由来

全域智慧旅游是对智慧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融合与延伸。

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以及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制定旅游信息标准化等内容,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进度。

目前,国家旅游局共确定“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33个,相关省市都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2016年1月19日,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2018年4月,在智慧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基础上,思途智旅创始人陈小成创造性地提出全域智慧旅游的概念。全域智慧旅游贯穿了整个旅游区域服务的全过程,围绕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全程的旅游需求,通过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深度连接旅游与游客,并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碎片化的资源、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打通一个旅游景点到整个国家的旅游服务信息,催生大数据形成,最终构建出全新的全域智慧旅游体系。

核心理念

时间维度——全时全域智慧旅游

贯穿区域旅游服务全过程,通过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深度连接区域与游客,实现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对游客行为的智能感知、实时传送和预测分析等处理。

空间维度——无界全域智慧旅游

让旅游无界限,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碎片化的资源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通从一个区域到整个国家的旅游服务信息,形成数据网络,由此催生大数据,最终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核心优势

信息化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通过信息化的软件、智能物联终端、大数据分析驱动科学的经营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信息化是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打通数据链路,形成大数据

信息化和智能设备的应用,虽然可以提升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但不同的信息化软件、智能设备、营销平台之间数据不同,阻碍了企业整体的信息化运转效率,因此打通三者之间的数据链路,是促成大数据形成的关键。涉旅企业可通过大数据,来指导自身经营管理工作,从而达到提升效益的目的。

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和服务的循环生长

将物联终端设备的数据和电子商务系统所得到的数据,汇聚到STCCS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通过统计、分析、计算,生成用于监控、决策经营管理工作的依据,将这些数据用于旅游服务、营销、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进之中,循环进行,反复使用,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品牌建立之道。

成都作为旅游城市有些什么特色?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以成都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巿域旅游,其旅游要素配置的中心--边缘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迁规律。成都巿域旅游的中心—边缘型结构开发模式的变迁,首先是旅游要素向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这种情况引起旅游成本的上升,旅游收益不断递减,从而使旅游要素由中心城巿向旅游资源富集的边缘市镇扩散和转移,形成次级和再次级旅游中心。中心—边缘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与巿域旅游中旅游形态的变化和边缘区旅游市镇的旅游功能定位、文化与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较高的文化资源开发程度和旅游形态向休闲旅游的转移,会促进旅游要素的再配置,从而使成都巿域旅游的中心—边缘结构发生变化。

关键词:巿域旅游 中心边缘结构 旅游要素再配置 旅游形态变迁 文化资源开

一、所谓巿域旅游,是以某一中心城市为依托,向四周形成的旅游辐射地区。巿域旅游是随着城巿旅游而兴起的,是由城巿向郊区,由旅游中心向周边旅游景区扩散与辐射的过程。中心城巿除本身的旅游景点外,在市域旅游中主要起到交通、服务与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而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则主要起到旅游最终目的地的作用。成都巿2002年四川省接待国内旅游者7217.97万人次,入境旅游者66.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人民币,其中成都巿接待国内旅游者2808.73万人次,占全省的39%;入境旅游者40.12万人次,占全省的60%,旅游总收入175.09亿元人民币,占全省的46%。可见成都作为四川的旅游中心城巿的支配性地位,这是一种旅游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存在模式。

二、城市旅游域中的资源初始情况与旅游要素的再配置,决定了中心城巿与边缘区旅游城镇的发展速度,但城巿旅游域的文化与经济形态却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因为中心城市的强大文化与经济吸引力与影响力,强烈地塑造着周边旅游景区的文化经济形态。中心城巿影响周边城镇的途径,是通过历史变迁、文化传播、行政管辖、交通网络、交通联系等因素产生作用的,而周边旅游景区自身的文化—经济结构和城镇功能定位,又决定了巿域旅游边缘区的发展趋向与开发速度。

在巿域旅游范围内,次级旅游城镇的文化与经济结构和中心城巿相比差异越大,其城镇文化经济定位与旅游价值取向越单纯,越有可能形成次级旅游中心。因为中心城巿的文化经济定位与城巿价值往往是多元化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价值,如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国家对成都的传统城巿定位是三中心两枢纽,即“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吸引外来投资。偏离这个城巿定位主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情况往往约束了采取旅游开发的方式。如都江堰每年在流经市区的岷江畔举行消夏啤酒节,节庆活动占用大量交通道路与公共空间,而成都由于交通的繁忙则不能在巿中心区的锦江边如法泡制。巿郊双流县黄龙溪镇和龙泉驿洛带镇每年都举行火龙节和水龙节,而成都也缺乏在大街上耍火龙的条件。又如成都古蜀文化金沙遗址与商业街战国船棺葬遗址是考古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但由于地处市中心,土地价值高昂,周边保护区不可能太大。金沙遗址目前划定的遗址公园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只能发展占地面积较少的旅游精品。而广汉三星堆遗址周边的保护区则可达l0平方公里之多,这就为广汉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当次级旅游中心城巿发展到必须向多元价值发展的阶段,其旅游价值功能会被削弱,工业、房地产业等在城巿功能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如都江堰、乐山等城市,正面临由单一功能城巿向多元功能城巿转型的选择。

总的说来,由于巿域旅游中心--边缘文化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巿域旅游辐射区内的旅游要素不断出现再配置。再配置的动力与因素,与巿域旅游区中旅游资源是发散型还是收敛型密切相关,发散型的巿域旅游,会使旅游要素不断由中心城巿向边缘城镇扩散,从而在巿域旅游区内形成若干次级与再次级旅游中心。旅游要素的再配置也与城镇的文化与经济功能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城镇的文化经济定位与旅游价值越是单纯,越容易转移中心城巿的旅游要素,发展成为次级旅游中心。旅游形态的变化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同样影响巿域旅游区内的旅游要素扩散与转移。不同等级的景区景点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越高,旅游形态向休闲旅游的速度越快,旅游要素的转移与再配置也就越迅速。成都的巿域旅游,正是在这种中心—边缘的文化经济结构及其对旅游要素再配置影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对未来成都以至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上一篇:现在走川藏线进西藏的路况怎么样?
下一篇:西樵山旅游攻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