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游玩最佳的旅游路线?
500
2024-04-29
首先,以“旅游+”为融合模式,能够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产出不变收入增加。无论是“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服务业”,还是“旅游+民俗”“旅游+乡村生活”等,都能够通过旅游产业的融入或嫁接,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村物产的增值,扩大农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单位土地原有物产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价值增值和收入增加。
其次,以“旅游+”的融合模式,能够形成新的乡村经济商业模式,实现土地物产的多次升值。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方向,将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的文化创意进行融合,最终以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包装推向市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具有趣味性、时尚性的现代旅游产品,更因产业升级而使乡村物产实现了多次升值,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引发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所产生的也是1+2+3=6的最大化效益。
再次,以“旅游+”为融合模式,能够容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农村地区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农村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而乡村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员素质、技能要求的弹性较大,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乡村闲置劳动力就地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年轻的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回乡创业,实现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
最后,以“旅游+”为融合模式,能够形成新的乡村形态,创造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新途径。“旅游+”带动的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方向,所形成的是基础设施完善、现代服务功能先进、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农村、新村镇,而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村落、古村镇,更会因为发展乡村民俗历史文化旅游而获得新生,不仅完整地保存了古村镇的历史风貌,更系统地传承了古村镇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因此,大力推进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必将形成农村地区城镇化道路的新经验、新方向、新模式。
总之,“旅游+”的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是适应当今市场需求,整体推进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村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利益均衡分配的重要手段。以“旅游+”来引领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必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短假中的休闲去处,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鼓励农民转变观念,依靠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游产业上也面临一些问题。
看田园风光、采摘水果、吃农家饭,这似乎成了乡村游打不破的定式。乡村游的实质是体验游,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原汁原味的乡e799bee5baa6e78988e69d土风情和风俗礼仪,感受田园风光,参与乡野劳作,融入乡村生活,享受身心愉悦。如果到哪个地方都是这几样活动,难免使游客形成审美疲劳,一次两次也就没多少新鲜感了。同时,科学配载客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欧美,乡村游是非常高端的度假产品,这类产品的特征是高价位、低密度。而我们身边的乡村游大多粗放经营,相对粗糙、廉价、拥挤。这与整体经济发展环境不无关系——不少游客出游,造成不少景点客流量大,负荷超重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旅游质量必然难以保障,游客埋怨,经营者也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机会。打破这种供求矛盾,就要为乡村游景点提档升级,扩容设施,同时,要丰富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产品,推行分时、错时休假。
农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可以为旅游机构提供更多的资源,关键是要创新经营方式,增加吸引力。针对郊区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乐在农家的旅游模式,把现在的一日游开发成3天左右的自由行产品,让短线游的行程更加灵活和自由化,才能为乡村游铺设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
一、三十岗乡农家乐旅游发展情况
三十岗乡辖9个行政村,1.4万人,3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都市生态园”的美誉。三国遗址公园坐落在三十岗乡,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发展融农业生态、农村文化为一体的乡村农家乐旅游思路。乡村农家乐的发展从水、路上做文章,走“林、果、菜”协调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路子,创建“农家乐旅游+景区(点)+观赏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引导扶持,一些工商业主和农村经营能人,通过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农业规模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庄应运而生,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三十岗乡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有7个,总投资规模达1500万多元,占地面积达210余亩,年接待农家乐游客近2万人次,各经营户年均旅游业直接创收在3万—5万元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400多万元,带动农户几百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三十岗乡农家乐开发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利用现有渔塘、竹林等开展垂钓、烧烤、休憩等休闲活动,如桃花岛休闲山庄;利用农业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采摘、垂钓等活动,如雅辰园休闲园;依托历史古迹建立,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娱乐、食宿,如三国度假城;开发建设鱼庄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古城农庄。这些休闲观光项目涵盖了采摘、垂钓、观光、游乐、度假和农家小吃等内容,初步适应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迅速成为合肥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二、发展农家乐投融资方式
我们坚持“旅游兴乡”的战略方向,作为三十岗乡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肯定和鼓励。由于三十岗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三十岗乡的招商引资工作受到局限,但是对于农家乐项目的兴建,我们给予充分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广阔市场前景,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除了个私经营户、工商业主经营农家乐外,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家庭也开始投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十岗乡农村自然环境优美,地势起伏,错落有致,花草树木景观别致,大多数农家乐都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特色基地的基础上建设的,因此环境普遍较好。如古城农庄,是由个私企业主投资100多万元,在大姚路旁开发起来的集垂钓、度假、休闲、游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点,占地面积达到70亩,年接待人数3千余,旅游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家庭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农家乐旅游。与此同时,农家乐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户种养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今年的徽商大会上我们引进的法国风情葡萄园休闲旅游项目,将投资百万欧元,建成后将成为三十岗乡目前为止最大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三、农家乐旅游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一方面,直接参与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经营户和群众,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人均收入(发展农家乐旅游前)2840元,2005年人均收入(发展农家乐旅游后)4082元,增长率44%,今年以来,农家乐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第三届庐阳区三十岗西瓜节期间,全乡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2万人,其中团队26批次,3100多人次。直接参与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经营户和群众经济发展是快速的。另一方面,拉动了周边村组种养业的发展。以大姚路周边的四个村为例,为给餐饮业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种养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增长速度达24%。
(二)社会效益分析。一是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以陈龙村为例,由于农家乐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加大投入,村内道路、绿化、水利设施等配套齐全,为三十岗乡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模式和样板。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十岗乡从2000年起,开始发展规范化瓜果种植,大面积种植优质瓜果。目前,全乡瓜果菜面积已达1万多亩,为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我们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园。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近千人,景区(点)、农家乐等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四是群众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供,群众学习实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政府支持农家乐旅游的政策
在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方面,加大了政府主导力度。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程的建设,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休闲观光农业纳入全区大旅游发展目标和区域规划体系,并提出了搞好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内容,主要领导多次到农家乐建设工地实地考察,及时解决影响农家乐建设的相关问题。乡党委、政府将发展农家乐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对农家乐旅游发展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家乐项目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工作部署等各方面进行扶持。为推动农家乐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生态庐阳”品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三十岗乡农家乐旅游只在起步阶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目前兴起的农家乐产品还比较粗糙,农家乐项目更多是以吃为主,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农家乐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显得十分不够,需要加入更多的带有参与性质的活动内容和文化元素。
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三十岗乡的农家乐旅游大多是以个私经营户、工商业主为投资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
3、农家乐旅游处于无序状态。农家乐旅游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大都处于无序的状态。每个农家乐旅游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更没有统一的服务理念,很难做大、做好、做强。这种无序的状态,很难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不能吸引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
六、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步伐,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议成立全市、全区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领导小组,对在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工作目标。对重点旅游乡镇提出发展农家乐旅游方向和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打造景区(点)与农家乐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市农家乐发展的典范。
(二)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在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本地农家乐旅游的良好形象。今后,将力争在农家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重点推出以下几类农家乐旅游模式:一是农业观光型。即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花园、菜园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察等功能的农家乐。二是乡村休闲型。即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舒适惬意、自主参与为主要特色,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集种养、观赏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三是农家度假型。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活动的农家乐。力争在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依托农家自有房等生产生活资料创办的节地型农家乐上取得突破。
(三)、加强培训,扩大宣传。农家乐经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推进其发展。为有效激发农民发展农家乐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加大信息搜集和发布的力度,为广大农家乐经营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市场信息,指导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内容和经营策略。通过考察促动、培训推动等方式来提高农户的整体素质。同时结合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实施,加强对经营人员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通过对旅游礼仪、农家菜制作等的培训,为农家乐的发展壮大提供人力支撑,从而消除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的担忧,激发农民参与农家乐的发展内在动力。
(四)深入开展“创建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活动。按照“整体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合力共建”的原则,合理整合规划、建设、旅游、农业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共同打造出几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特点鲜明,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