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帽子怎么戴?
一、花腰彝族帽子怎么戴?
不同地方的彝族头巾样式和佩戴方法不太相同,具体如下
大小凉山的彝族妇女,喜戴一种类似瓦盖的长方形绣花包头,包头前端遮住额头,好似帽檐。未婚成年少女梳一条发辫,将发辫盘于“瓦盖”之上;成年妇女则梳两条发辫,在脑后交叉向前盘于头顶。有的地方青年妇女戴一种用红、绿丝绸做成的“遮包花”。“遮包花”上如果插上3支盛开的鲜花便是结婚的标志。也有的地方用黑布做成梯形帽包头,生过孩子后就戴“罗高帽”。
二、毕节彝族美食?
毕节彝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制作出了很多的美食,有草海细鱼干,大方臭豆腐、王猪脚、赫章徐家太婆香豆花,赵老五黄粑,沙土羊肉粉,糟辣椒,大方豆豉粑、彝家猪米肠、鸡场豆腐、纳雍新猫场砂锅菜织金血豆腐王傻子烧鸡、曾三兴家卤牛肉,黔西擂茶糍粑、麻辣臭豆腐干、脆哨面豆沙窝等
三、介绍彝族美食作文?
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
四、花腰彝族能歌善舞的发朋友的句子圈?
看彝家的《云衣霓裳》堪比天边五光十色的云彩,炫亮了彝家人的眼。人间四月,花柳生长,彝家妹子穿上节日的盛装,这人面花面相映红,人比花美,花衬人靓,花与人交相辉映,姑娘的脸上心里乐开了花。
听曲比阿乌放声高歌,彝家调子情心合一,演绎着彝家姑娘的美丽心曲。
五、彝族传统民居的起源?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
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
四川凉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特色较为鲜明。
(一)以某一家支姓氏加通名命名
如盐源县大林乡村名沙玛拉达,“沙玛”即姓氏,“拉达”即山沟,沙玛拉达意为“沙玛住的沟”。这类彝语村名体现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居住历史。
(二)以旧凉山等级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兹莫依得(土司住地)、吉合依得(奴隶住地)、土诺依得(白彝、黑彝住地)等就是由兹莫、吉合、土诺加住地构成地名称谓。这些地名反映出旧凉山浓厚的等级观念。
(三)以人的五官特征加通名命名
如倮波依得(聋子住地)、大拨依得(矮子住地)等便是此类命名。
(四)以某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称谓命名
如美姑县子威乡,“子威”即赛马。古时,人们常在子威村的平坝上赛马,故名。又如克启补尔(烧狗小山)、有木瓦吉(驴子滚岩)、文都德波豁(打熊山)等。
(五)以方位命名
如布约西(下庙旁)、依伍(北面)、作各乃拖(索桥头坝上)、才洛瓦拖(鹿子沟岩上)、尔坡西(石牌坊旁)等均体现了较强的方位意识。
(六)选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称谓命名
如几波大队(漆树大队)、波祖等(青冈树多的地方)、他普(松林地带)等就是以某地生长的代表性植物为名。
(七)以某地栖息或出没过的禽兽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瓦喀觉史(猎狗山)、史过拉达(大蛇沟)、布木洛(刺猬谷)、策豁裹乃(野鹿哑口)、阿吉姑惹(乌鸦山)、约梯约豁(牧羊山)、哈莫洛(雉鸡山沟)等。
(八)以故事传说命名
比如,金阳县地名老阿木只,意为“石仙女”。传说,数百年前有一仙女因触犯天规,罚下凡间后化作一石,立于此而得名。
(九)以表示意愿命名
比如,盐源县巫木乡村名尔补西,意为“祈求吉祥的地方”。美姑县村名瓦普,意为“鸡山包”,是因旧社会人们用鸡在此地山上“驱邪”,以祈求太平而得名。
(十)按山地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来命名
此类命名方式在凉山彝语地名中占有较大比例。如自什莫(黄沼泽)、扎莫(黑土地)、阿合史依(金沙江)、罗什依(黑沙河)、觉蒙扎洛果(黑土坝)、波谷阿木(大山坳)、瓦子莫(大岩村)、牧布拉达(马过不去的沟)、沃补祖(鸡冠山)、嘎普(斜路山)、阿舍日豁(山形似斑鸠)、吉普乃坚(蜂窝山)等。
(十一)以数字加通名命名
如依次者(一碗水)、木梭宗(三块相连地)、尼曲苦(林边有两块山形地)、嘎尔吉西(三锅庄地)、洛所姐(三岔林)、尔觉坝(四块坝)、哈拉达(百虎沟)等。
由上所述,凉山彝语地名以地形地貌、居民姓氏、故事传说、植物禽兽命名的居多,因而,重名的地区也不少。凡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要在地名前加上范围限制词或某、或某乡,甚至某村,用以区分重名的地区。
二、彝族民居类型
(一)主要民居类型
由于彝族分布甚广,聚居于不同的地域,且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各地彝族的建筑形式也变化多样。典型的民居样式有贵州彝区的权权房,凉山的棚屋,小凉山的木罗罗,大小凉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区的一字房,滇南彝区的土掌房,杂居区的三房一照壁、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1.权权房
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贵州彝区,为贫苦阶层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作柱子,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无墙壁,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凉山过去的原始棚屋也属此类。
2.木罗罗
是小凉山森林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原木纵横交错叠置成井干式结构,构成房屋的壁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组合而成复合式纯木结构。
3.瓦板房
是大小凉山彝区的传统居住形式,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满铺,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此种木板用刀剖,不用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因木板起着瓦的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4.土掌房
云南南部彝区的一种民居,建造简单,取材容易。墙和屋顶用材均用泥土,所以叫“土掌房”。其建筑以立木为柱,四壁以土坯或用湿泥夯成。多为一楼一底,屋下住人,屋面平顶即为晾晒谷物、纳凉之地。此种土壁泥顶建筑结构保暖好,防火性能强,亦称“封火房”,有冬暖夏凉功效。土掌房有简繁之别,简易土掌房为单层单间,依山而筑,除门户外四壁密封,房屋阴暗低矮,室内一侧掘一火塘,上悬锣锅下支三脚架,起居饮食均围坐火塘边,房屋四角堆放粮食、农具等。较好的土掌房多为二层结构,一般以正三两耳围建为封闭庭院,中留天井,正房楼上用于储备粮食等物,底部正中作为堂屋,为待客之地。并于后山墙设长形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堂屋两边正房为家长居住和儿子娶亲之用,两侧耳房分别为厨房和女性住所,耳房基地及屋面低于正房,以示尊卑之序。此类房屋在山区和半山区较常见。
5.三房一照壁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的彝区。主房顺山势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有带厦和不带厦两种。房形有实心房、空心房;吊厦用木板搭成踩楼。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有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山墙到顶,屋面挑出。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板间隔。主房隔为一大两小三间。大间于左,三面是火炕床,中央设火塘,上放铁三脚。正中一间为堂屋,右边为新婚夫妇的居所。主房有走廊,摆有长桌,是家人聚餐和待客之所,还置放有大碓臼、手磨、纺织工具等。楼上放置粮食、乐器、猎枪、工具等。耳房储存粮食或住人。院心作打、晒作物用。
(二)房屋的格局及装饰
彝族普通住宅的正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客堂兼厨房,犹如现代建筑的“起居室”,大门正中或稍偏的地方设锅庄(火塘)一座,由三块石头支撑,是全家起居、饮食、会客的生活中心,有些家庭设置的客室面积约为外室的三倍。入门左侧为牲畜圈,其中常搭有放置饮水的木桁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檩条,作为储藏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
彝族民居外墙上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以木条纵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进光线,或利用大门作为直接采光口,因此室内黑暗。这主要是出于当地风沙大以及便于防卫的考虑。
大门一般在正面,以木材为主,不设后门。门高160厘米左右,下设30-40厘米高的木门槛,常用二道门,一道“板门”向内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门除了作为采光通风用,还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
室内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装饰和通风。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图案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象征自然界的“神灵”,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富者尚在锅庄石上及石基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极富建筑装饰效果。
三、彝族民居中的民俗文化
(一)神圣的建筑仪式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仪式一般有动土仪式、上梁仪式、压土仪式、搬迁仪式等。
(二)房屋的神圣空间
彝族是一个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彝族的民居建筑中,梁、柱、墙、火塘、门等主要建筑部位也承载了其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观念。
柱是支撑起房屋的主要力量,柱在房屋的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所以竖柱上大梁在彝族建房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仪式。柱是房屋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与神灵沟通的象征物,正是由于它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也就有许多禁忌来强化它,日常生活中,不能去摸中柱,不能靠着它,更不能在上面挂东西。而大梁是福禄所在的位置,在大梁的中央有布袋或竹篓,装有象征财富的钱物即五谷、羊毛等,以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渴求。
墙是房屋阻挡风雨和与外界相隔的主体建筑,是内外界线之分。彝族盛行祖先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有三魂,死后一魂归祖先的居住地,一魂在坟里,一魂则在家里。在家的魂灵依附于用松或葫芦等制作的祖灵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大多是在堂屋正面的墙上凿一方洞,祖灵放置洞中。他们处于墙的中间,离房顶和地面皆有一定的距离,介于纯精神和纯现实之间,是观念中抽象的祖先。
云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设有火塘,火塘成为住屋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划分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的一个中介。火塘位于堂屋中偏左或右的位置,由三个锅庄石隔成三个空间。火塘左上方是老人和主人的座位,右侧面是客人座位,靠大门方则是烧火人的位置。一般儿媳妇不能坐老人的位置,人不准从上面跨过火塘,不准丢脏东西进去。彝族人的公共活动和仪式皆围绕火塘进行,在火塘边,精神活动空间和日常活动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互渗。
门在家居生活中起着沟通内部与外部的作用,是家庭的象征。门向、大小都要经过巫师严格的测定和选择。彝族对门也有许多禁忌,如忌讳跨在门槛上站立;人或东西不能依靠门框;不能向门板吐口水等;外人进门不能扛锄、犁,也不能带斗笠等;有的地方还在门楣上钉羊角。
彝族的土掌房,楼下的明间是堂屋,是房屋的中心,后墙中部设置祖先堂,一般在正堂的锅庄上供奉祖先牌位。楼下的两次间为儿子和儿媳的卧室,有长子、长媳居左边的次间,次子、次媳居右边的次间之俗,这与彝族传统观念中以左方为尊贵的习俗有关。
(三)村寨的神圣空间
彝族村寨空间包括居住房屋、祖灵洞、墓地、寨神树、山神、祭祀场地、蒙格家支会议地点、磨秋场、公房、寨门树等要素,其中祖灵洞空间、祭祀场地蒙格家支会议地点、公房等为整个家支所共有,成为家支共有空间中心。彝族村寨空间要素又可分为,精神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两类。精神空间领域包括:祖灵洞空间、向天坟空间、祭祀场所空间墓地、寨神树和山神空间。现实生活空间领域包括:居住房屋、蒙格会议地点、磨秋场、公房、寨门树等空间形式。由于族居住地环境为山地,各种空间散布于不同地点,于是便按照“柱”的观念来分层设置和安排不同作用的空间领域,以满足情感与生产生活的需要。
村寨空间层次划分与功用在空间层次划分上,精神空间处于空间上部,而现实空间处于下部,构成一个完整的柱形空间。村寨或住宅选址注重“靠山”选择,认为好的“靠山”可供神灵上下,而赋神灵作用,家宅则可受到神灵庇护。村寨四周要丛林茂盛,并有巨大的树神,认为这样村寨就有通天的通道,以满足村民沟通天地的心理要求,同时这些大树成为村寨的一个标志物,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村民在宅前屋后广植树木,形成哪里有树木绿荫哪里就有村寨人家的良好景观。
四、彝族传统民居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的住房极其简易,分木栅栏房和土掌房两种。木栅栏房是凉山彝族最初的住房建筑形式,也是凉山彝族贫民阶层的主要居所;少数富有的彝族地方首领在其领地上建固定的常年定居的土掌房。无论木栅栏房还是土掌房,房顶上盖的都是木瓦板,上下两层相接的地方用木瓦板作压条并用石块压稳,房顶四周的木瓦板也用石块压住,以防房顶上的木瓦板被风掀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许多彝族村子建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或木楞子瓦房,过去由于贫穷无力建房而与牲畜混居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如今,彝族地区已普遍建砖瓦房,有的地方还建起了外观保持民族特色,内部装饰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六、彝族有哪些传统故事?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友团聚相互走访的节日。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众的人来决定。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若来年为丰收年,则这一天可继续沿用,否则。另择吉日举行。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总之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跳公节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相传古代,彝族首领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战争中吃了败仗,敌方乘胜追击,无奈,九公钻进一片金色竹林暂避。敌人用雨点般的乱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无法杀伤,恼怒之下,散人欲竹进军。九公急中生智,点燃竹叶迷惑敌人。敌方误以为九公在施妖术,不战而退。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于农历四月,在广场中央种金竹一蔸以示纪念。世代相传,形成那坡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穿着特定的服装,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裤,打着绑腿,佩戴项圈耳环,腰束彩带。小伙子穿四件崭新短衣,件件衣领外露,有九个小伙子手持长竿(象征祖先使用的长茅),外披蓝色长袍,聚在广场上。“师公”率众用猪头祭祀祖先,并登上竹台正式宣布开始跳金竹舞。“麻公巴” ――领舞者头戴白高帽,身着长袍,脚穿新鞋袜,带领众人,踩着芦笙、锣鼓点翩翩起舞。舞蹈持续两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巅,在“师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后纷纷离去。 插花节 插花节又称马樱花节,是一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传统节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楚雄州境内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会,其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一清早人们从山上采回盛开的马樱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门、大门、牛栏以及祖灵、土主、山神的神位上,并杀鸡宰羊敬献祖灵。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白、佤、布朗、纳西、拉枯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由于语言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各民族的火把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仪式和娱乐方式。 “火把节”对彝族同胞来说,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特别隆重。彝族人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 “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火把节的内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鸡、选美、赛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达体舞)、对歌、火把游行等等活动。 点火把,是火把节里最隆重的一项活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一家有二个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个孩子三把,父亲一把。火把节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然后,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体到其它赛子可以看得见的山坡上去,比赛哪个寨子最先点燃火把。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干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二月八年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省哀牢山区彝族人民的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前,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牛祭祖,酿米酒,春粑粑,烹鸡炖鸭欢庆家人团聚。饭后,人们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到了晚上魁伟英俊的小伙子陪伴着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来到村寨的广场,参加盛大的“踏歌”(亦称“打歌”,即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活动,边歌边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节奏地摆动,银制领花与黄火交相辉映,头顶的花布帕迎风飘扬,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传古时候,有个足智多谋的彝族首领,临危不惧,在重兵压境的关键时刻,率领众将土围着一堆堆篝火纵情歌舞,锣鼓声、歌声、欢呼声,犹如千军万马,威震四方。敌军误判对方援军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胜追击,获得全胜。从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纪念这次胜利。届时,山区彝族青年比赛荡秋千,用山上的野藤在两山之间架起秋千,由这山荡到那山,飞越深涧,男女老少皆来祝兴。姑娘们夹在观看的人群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荡者”受到姑娘们的青睐。活动多以村寨为单位。为保节日期间村寨的安宁,有“扎大路”的风俗,在每个人寨的港口,用树枝、石头等把路堵死,严禁外人进入。现在“扎大路”已逐渐变为象征性的。 赛装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节日。 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虎神节 跳虎节(俗称)闻名全州,它几乎浓缩了彝族罗罗人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典型表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送虎祖结束,全部由成年男子饰虎操演生产、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佑村民平安,迎新辞旧。朋友们要是有幸赶上跳虎节。定会被那浩大的舞队,精彩的舞姿,古朴醇厚的民风民情所吸引。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 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坡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的喜爱,除多次参加全州、全省的表演外,1997年还应邀到日本参加国际民间艺术文化交流。 大刀会 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除了耍火把,以火除祟,祭祀祖先、神灵,举行歌舞、体育活动,开展物资交流等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内容。最具特色要数禄丰县高峰乡彝族每年火把节期间举行的大刀会。 大刀会因高峰乡附近的彝族成年男人参加而得名。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彝族成年男人都要把准备好的带3尺多长木把的"关公刀"磨得亮亮的,届时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插有野雉毛的头饰,扛上大刀,到火把梁子汇齐。由3个戴面具的神即"伦司颇""庚英颇""萨昔颇",分别代表天神、地神、人神。3神带领手持大刀的群众在山头上冲杀,反复表演打斗、拼搏、格杀的动作,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回到了殊死厮杀的古战场上。最后,大刀队在毕摩的带领下,在唢呐和鼓乐声中到村寨中,为各家各户表演大刀舞,驱鬼除祟。 十月节 彝族除了同汉族一样称除夕为过年外,北部方言彝族民间还有一个过年日,即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期间,由毕摩择出3天吉日过年,称为"十月年",也称过小年。 过年时,人们欢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年节期3天中,第一天接祖,由毕摩做法事,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领头,虔诚地把祖先接回寨中来,将清洁后的祖宗灵位供奉起来,杀羊宰猪,以酒血祭祀祖先,用"祭祀调"歌颂祖先创业的艰辛和功绩,表达后辈的缅怀探情。 密枝节 这是一种原始崇拜仪式,是云、贵两省彝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它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期,每年冬季由“毕摩”择吉日举行节日活动。当天,各村男子带上杀过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专用祭场去举行祭祀,祈求庄稼丰收,六畜兴旺。 关于“密枝节”的由来也有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个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帮助人家放牧并看管牛羊,人们都很感谢他。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主人给他一只鸡、一升米和一斤肉,叫他回家过年。但他无家可归,又不便去别家借宿(因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幸当夜就被高寒酷冷夺去了生命。人们对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为了纪念他,彝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一节目叫“密枝节”。但是由于他死于除夕之夜,不便立节日于这天,故改由“毕摩”于每年冬季里临时另择日期过节。 荞菜节 居住在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的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110户490余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朴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四月一个属龙的吉日是他们的“荞菜节”,也称“荞菜年”。 荞菜节是花倮人自己独特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如同过春节,村民一般停工数日,多邀请亲朋好友相聚,杀猪宰鸡祭献祖宗和神灵,祭品中必须有荞菜和鱼。他们将煎煮好的棍子鱼装入盘中,奉于贡桌,再在鱼上盛一碗新鲜米饭,这是花倮人的送神饭,然后摆上荞菜和其它蔬菜。传说古时,花倮人全村外出捕猎,村庄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全部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长者在废墟中找到被碗覆盖着而没有被烧毁的一碗荞子,他们以这碗荞子为种子,继续耕种,才得于生存、繁衍。花倮人在迁往西畴途中,正值农历四月中旬,暴涨的洪水拦住了去路,数日无路可走,饥饿、寒冷围困着人群。忽一日,河上彩虹飞舞,一对巨大的棍子鱼游过来,首尾相衔,搭成桥,人们从鱼背上安全跨过河流,来到了曼龙。这一天正巧属龙,花倮人以这个日子作为节日,并从此把棍子鱼当作神来祭拜。
七、新年传统美食?
1、饺子
北京俗谚:“好吃不过饺子”,广受普通百姓的欢迎。饺子,又称“水饺”,因为形态微扁,在有些地方又被叫作“扁食”。多用皮包馅,通过水煮或煎、炸、蒸等方法加工成熟。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就更是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2、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3、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4、鱼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5、年夜饭
说到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年夜饭了。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八、湖南传统美食?
臭豆腐四四方方的小块,大多数为黑色,也有白色和黄色的,软硬程度随个人喜好可以让老板炸焦或炸嫩,配上各式佐料,是来湖南一定不可错过的美食。
02
油粑粑炸出来金灿灿的外酥内软,外面甜酥酥里面香软软,喜欢吃甜食的朋友一定不能放过。
03
唆螺湖南的河螺都长得细细小小的,个头绝对不大。店主会先用钳子把它的屁屁去掉,然后带壳洗净,随着各店秘制的调料一起煮,吃的时候,对着田螺的开口处轻轻一唆,就可以把美味的田螺肉和渗进壳中的调料汁一起吃下。
04
口味虾既然是口味虾,所以味道都重,很符合湖南人口味的夜宵首选。
05
口味蟹和口味虾一样,夜宵首选,也是很不错的推荐。
06
甜酒糍粑喜欢吃甜品的比较适合,有养味补血之功效。
07
酱板鸭这是一种用中草药熬制的鸭子,外表看起来是黑色的,才吃不觉得辣,等吃上两口你就会只呼过瘾,很是有嚼劲
九、福建传统美食?
福建美食传统的有,荔枝肉,醉排骨,佛跳墙,鱼丸,肉燕
十、传统美食做法?
1:鸡枞黄鱼卷
原料:鸡枞菌280克、黄鱼肉50克、水发豆腐皮1张、酱油20毫升、盐、鸡汁、味精、高汤、色拉油各适量
美食做法:
1.把鸡菌治净,切成丝再下入油锅,炸至色金黄时捞入高汤锅,加鸡汁、酱油、盐和味精煮入味,捞出鸡菌沥干。另把黄鱼肉入笼锅蒸熟了,取出来用手撕成丝。
2.在豆腐皮上放鸡丝和黄鱼丝,待卷成卷入笼蒸透,取出来改刀摆盘,淋上煮鸡菌的汁水,美食成功了!